在航天科技集团五院508所复合材料生产厂房,产品检测中心杨业正俯身检验一件碳纤维零件,这是产品组装的关键部件。
冷白的灯光下,杨业在零件表面游走的指尖突然顿住。零件经过检验,线性尺寸、无损探伤报告等检测显示产品所有数据均符合设计要求。但是,多年的检验经验让杨业的神经警觉起来——产品的自身合格,并不意味着其在装配后、使用中“无懈可击”。
“小孟,快,帮我递一下手电筒。”杨业说道。光束打在零件根部的瞬间,一道若隐若现的裂纹在光影中显形。“小孟、小卫,来看这个。”杨业将放大镜转向小孟和小卫:“这是材料分层缺陷特征。”大家顺着镜片望去,方才被尺寸数据遮蔽的细节——纤维走向异常,此刻在强光下无所遁形。“无损探伤报告不是没问题吗?”小卫的疑问刚出口就被杨业叫停:“虽然有报告,但更要相信咱们眼睛所看到的,这个应力集中区在极端环境下可以引起微小裂纹的扩展,我们不能冒这个险。”说着,他利落地将零件做好标识、单独放置,并联系了工艺人员。
工艺人员老郑来到现场,经反复检查确认,肯定了杨业的判断,对该零件无损探伤提出了复测申请。复测结果让最初的疑惑得到了专业印证,经专家讨论后,那件曾被判定“合格”的零件最终被贴上报废标签。
暮色漫进厂房,杨业摩挲着放大镜边缘说:“航天质量是用放大镜雕刻的艺术。”这艺术的真谛不在于镜片的放大倍数,而在于毫厘之间的较真和检验人员永不松懈的神经。
(孟祥飞 郑艳竹 李莉)